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作为教师,在课堂上,都希望我们的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唯如此,学生才能主动的去学习,积极探索,才能很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生活里、学习中。
在本节内容中,苏霍姆林斯基重点给我们介绍了怎么样培养学生兴趣的问题。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讲到,“课要上得令人感兴趣,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还感受到兴奋和激动,对发现的真理不仅诧异,有时甚至讶异,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自豪”。说通俗点,就是让学生有成就感!
但在实际课堂上,我们想让学生对所学课程有兴趣,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课程的兴趣,那就永远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他认为,在课堂上,首要关注的是学生求知兴趣的源泉。求知兴趣的源泉的第一颗火星,是包含在教师对课堂讲解的材料,对被分析的事实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中。学生在思想上明白道理,来源于认识了事实和现象的接触点,认识了联结这些事实和现象的线索。
这里所说,看似有些绕口,但我觉得,他的核心思想,就一个词:联结!
就是说,我们在准备一节课的时候,不仅是准备教材中展示的、学生未必感兴趣的、表面一些知识,不仅仅是准备怎么样把这一节课,讲的清晰、流畅,讲清楚、讲明白,做的到,更重要的是,注重开拓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跟教材有联结的、隐蔽的、学生一下子看不出来的、深层次的东西。
他举的一个例子,就是他讲根毛怎么样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我们学过生物的都知道,生物课上,这是最基础的课程之一。教材中也会有简单介绍,以及需要考核的知识点等等。一般老师也就是兆书中的安排,介绍完课程内容而已。但他不一样,他还给学生准备了相关不少的联结:比如数十亿的微生物好像都在为根毛服务;比如,非生物怎么样为生物提供材料等等。
这些联结的知识点,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也刺激了学生求知欲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也让课堂的科学知识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也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课本中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