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虽然只读了前几章但感受颇多。对于我们这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来说,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惑,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在谈到“后进生”的教育上,他认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让他思考,而思考又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东西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也就越敏锐了。他在书中这样写到:“我们教育工作中最硬的核桃之一,是对困难学生做工作,他们一般在理解和记住教材上要多花三五倍时间,第二天就忘了所学的东西。”这句话让我感同身受,我想每位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三五个学生,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的学生。这些学生一方面因为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够好,另一方面便是因为自己的注意力,理解能力与记忆力等。这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任何人的智力是完全一致的。人与人之间确实会有或多或少的智力差异,这点在孩子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比如在英语学习中,早自习我让学生背诵短文对话,我在巡视的时候,就发现有些学生可以读两三遍就能轻而易举的将一篇短文背下来,但是有的学生要花上半节课,甚至更多。对于这些学生该如何引导帮助他呢?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写道:“把学习仅限于必须牢记的材料是特别有害的,会使他们迟钝、僵化,养成读死书的习惯。”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在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是否可以换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让他们抱着探究的态度,在理解的路上学习,而不是一味的要求他们枯燥的记忆。
而在英语教学中,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应该努力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创设有意思的情境,开展有意思的活动,带着问题展开学习。我不断在反思自己,在我以前甚至现在的教学工作中,有没有做到这点?更多时候我是为了最浅显的教学目标,只为了孩子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而不是培养孩子的能力。这点我做的远远不够。
这篇文章给我很大启发,我该培养孩子阅读与思考的习惯,不管是语文还是英语,阅读是第一步。让他们在阅读中培养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也让他们学会思考,只有有了这样的能力,才能将知识掌握的更牢更深刻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