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的感悟
今天拜读了53条建议:怎样才能让学生听进去教育者的话?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介绍到我们力求在母亲学校里培养出内心细腻、温柔、敏感、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要让孩子不只是用头脑和理理性,更是用心来认识 周围世界。如果孩子在家里没有接受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去认识世界、感知教育者的话。他能理解自己听到的、读到的东西中的逻辑含义,但却不能理解其中的精神、感情、思想。
的确如此,现在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学习被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发呆,说小话,做小动作。不喜欢做作业,心里总想着玩着玩那,因此作业马虎、应付、拖拉,有的学生不会抓紧时间,做作业不动脑筋,总是依赖老师,不愿意花时间学习,缺乏刻苦精神不积极思考,得过且过。情感缺乏。因为留守儿童都是父母不在身边,大都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居住,长辈关注度不够,更难认识到自我存在价值及优缺点。当受到批评时,总控能力差,不会正确排解不良情绪,任性,要么盲目自负,要么胆小自卑,有些性格内向,不够活泼开朗,有些则蛮横霸道,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经不起挫折打击,容易“破罐子破摔”。害怕老师,有心理障碍,不能很好的与老师沟通。
书中建议到:如果你想让你未来的学生听进去、感受到你的每一句话,那就请多多关心学生家庭中的情感关系。内心孤种对于道德也很危险,就像人缺少思想一样。请多操一点心,让孩子通过相互吸引、尊重和关心的纽带与某个人相联系。你未来学生的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会把自己的一份真心献给一个人,还是活在自己的封闭世界里,只有一点点自己关心的事情和有限的兴趣。个人主义就是从没有接受情感教育开始的。是啊,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不仅要扮演老师的角色,还要扮演好家长的角色。我们不仅要在知识上为他们答疑解惑,还更要在情感上给他们帮助,让他们体会到善良创造的无私快乐,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
我相信,童年时期播撒在心灵的小种子,成熟后 会长成一棵高大粗壮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