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的奥秘何在》读后感
《兴趣的秘密何在》这篇文章,相信会吸引每位老师的眼光,因为每个老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么才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给出的建议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所谓课上得“有趣”是什么意思。“有趣”仅仅是课堂上学生发言多、学生参与了课堂活动、整堂课看上去很热闹……显然,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有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样说来,“兴趣”来自良好的体验。课堂上,我们是否真的带领着学生去体验了呢?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又是否能让学生体验到中外文化上的差异,他们能否真的能快乐地学习英语?
有时,课堂上,我努力地创造情景,想把同学带进情景当中,刺激到他们兴奋的脑神经,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总有那么几个同学表现的无所事事,漠不关心。这让我很是着急,忍不住地提醒他们要认真听课才行;看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听到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回答问题,我会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这节课上得有意思。
读了本文,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肤浅。为什么非要学生跟随着老师的思路呢?我却从来没有跟随着那些不能进入情境的学生的思路,看看他们为什么对此不感兴趣,换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他们体验到其中的快乐。当我读到“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这句话时,更是无地自容。课堂上所谓的“有意思”能真正引起学生的脑力劳动吗?那也只是“热闹”而已。
“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在“双减”之下,教育一直强调教师是引领者,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远胜教师把自己认为的兴趣讲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兴趣,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做足功课。
苏霍姆林斯基能把课堂变得有趣是因为在备课时他总是努力地思考和理解那些接合点和线索。所谓的“结合点”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结合点,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连起来。这样,即使在最熟悉的周围世界也能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