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宜城市板桥店镇板桥村小学六年级(1)班 伍熙蕊
辅导老师:潘明璟 联系电话:17762766908
沉重的心境溢于言表。以往那一部震撼的电影《南京大屠杀》还历历在目,而这部《南京大屠杀》却给了我更深的感慨。振聋发聩的影片将战争的丑陋在脑浆崩裂的那一刻毕现无疑。强权,这种罪行,是人类的耻辱。
《南京大屠杀》不可避免地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1937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2009年,《南京大屠杀》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血淋淋的黑白色,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投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直到一个个地去。日本人说:你们中国军人真是厉害,我们进入南京城后四处都是冷枪,我们不得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可是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不屈与坚韧的种子一向存活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性之中,极端环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牺牲构筑的中国精神。
历史能够宽恕,但不能遗忘。
对于那样一段历史,已经成为了整个民族的死结,不是谁想颠倒和抹杀就颠倒和抹杀的,但想要记住同样不容。一种空洞的仇恨,没有能够附着的支点,这场屠杀已经离去了86年,当初幸存的人们也逐渐被时间带走,但我期望那些鲜血淋离的伤口不要随之消亡,我们未必需要一部片子来激起某种仇恨,然后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诉,不是煽动,而是展示,还原那些被遗忘或者被忽视的点滴细节,然后让看到的之后人叩问自我的心,至于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响,伤痛不能被继承,更不能被强行灌输,只能靠自我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复原的电影,只要它够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