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成长的“合伙人"
做孩子成长的“合伙人”
优秀班主任——覃丹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班级管理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前两年我在农村小学担任低年级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今年来到板桥小学继续担任一年级班主任。这段经历让我对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新生的教育管理有了更深的体会。无论是规模较小的村小,还是我们如今这样学生更多的大学校,一年级都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奠定班级风气的黄金时期和关键起点。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 班级管理:始于“立规”,成于“温情”
一年级的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他们对“班级”和“规则”几乎没有概念。因此,我的管理策略核心是:“规矩明确,执行一致,严慈相济”。
1. 立规矩:简单直观,反复强化。制定班级公约切忌复杂冗长。我通常会和孩子们一起商量,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确定几条核心规矩,比如:“小手放放好,小脚并并拢”、“发言先举手,声音要响亮”、“离开座位椅收好,垃圾纸屑不乱丢”。把这些规则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或口令,在课前、课后、排队时不断重复,形成肌肉记忆。
2. 重执行:公平一致,及时反馈。规则一旦确立,对每个孩子都要一视同仁。发现良好行为,立即给予具体表扬(如:“大家看,XX同学的书本摆放得真整齐!”);看到不合规的行为,及时、温和但坚定地指出并纠正。利用班级优化大师、小红花、积分卡等可视化工具,让每个孩子的进步都能被看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3. 建班风:营造归属,传递关爱。大学校班级人数多,更容易让新生感到孤独。班主任要努力成为孩子们的“大家长”。多蹲下来和他们说话,记住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喜好,及时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通过组织“夸夸我的新同学”、共读绘本、合作游戏等活动,快速构建“我们是一家人”的班级凝聚力,让安全感成为孩子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情感基础。
二、 行为习惯养成:重于“细节”,贵在“坚持”
小学阶段,尤其是一年级,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能让孩子受益一生的财富。我的做法是“细化要求,阶梯训练,家校协同”。
1. 细化目标,循序渐进:将“好习惯”这个大目标分解到日常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包括:
· 学习习惯:如何准备课前文具、如何握笔、如何看书(一指一字)、如何倾听老师和同学发言。
· 生活习惯:如何整理书包和抽屉、如何洗手、喝水、就餐、如厕。
· 礼仪习惯:如何问候老师和客人、如何礼貌地请求帮助、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
这些训练无法一蹴而就,需要老师在第一周、第一个月不厌其烦地示范、带领、检查、再示范。
2. 趣味引导,少说教、多体验:单调的说教效果最差。我常用讲故事、评选“书写小达人”、“整理小能手”、“文明小标兵”等方式,让习惯养成变得有趣。比如,在纠正写字姿势时,我会说“请小铅笔回家休息(放好)”,让训练充满童趣。
3. 家校携手,形成合力:孩子行为习惯的巩固离不开家庭的支持。我通过家长会、班级微信群、电话沟通等方式,清晰地向家长说明学校在习惯养成方面的要求和具体做法,争取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建议他们在家庭中进行同步要求,比如自己穿衣服、整理小书桌等。让好习惯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实现一致性教育。
从农村小学的两年班主任,到走进大规模学校的课堂,我的感受像翻过了两本不同的书。在农村,我熟悉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故事,能喊出他们的小名,也能在放学后顺路送他们回家。那里的节奏慢而真诚,课堂之外,我们更像一家人。
来到大规模学校后,我第一次面对几十人的花名册,在课间操上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这里的节奏更快,资源更丰富,课程更系统,但也让我意识到,关注每一个孩子需要更多的方法和精力。
两年的农村经历让我学会了耐心和细致,而大规模学校的挑战,则逼着我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与教学能力。我明白了,无论是小而温馨的校园,还是大而多元的环境,教育的核心始终是——让每个孩子被看见、被理解、被点亮。
班主任工作艰辛而神圣,我们相信每份辛劳都会有收获。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们付出的是一份份汗水,但我们收获的是一份份充实的、沉甸甸的情感。希望我们一如既往,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奋斗不已!既然选择了远方,便风雨兼程。我的分享到此结束,其中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